梅州市

一、前言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北邻赣南,东连闽西,是叶剑英元帅故乡、著名革命老区。梅州是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既是客家人南迁的最后落脚点,也是明、清以来客家人衍播四海的主要出发地,故有“世界客都”之称。全市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07万人,下辖梅江区、兴宁市、梅 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平远县、蕉岭县等8个县(市、区)。

近年来,梅州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战略,按照生态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粤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要求,加快融入珠三角,积极对接汕潮揭,主动借力海西区,围绕打造客家文化产业城、温泉度假城,保健疗养休闲度假区、创新产业园区、新型特色工业园区和生态产业特色区,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规划功能分区。把梅江区定为优化开发区,梅县、丰顺和五华为重点开发区,兴宁、平远、蕉岭、大埔为生态发展区,三大功能区互补互动、错位发展,绿色的经济崛起步伐不断加快。梅州正日益成为园投资创业的一方热土,适宜居住的一方乐土。  

 

二、投资环境优势

(一)区位优势 

梅州是粤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背靠内陆,毗邻沿海,具有独特的区位环境,是闽粤赣三省的经济转承地带、交通枢纽和物资聚集地,是沟通沿海与内陆的桥头堡。境内交通便利,有两条国道、三条高速公路、两条航线、两条铁路,三个小时可抵达珠三角和厦漳泉地区。特别是随着广梅汕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即将实施(按时速250公里以上标准建设),梅县机场扩建及航班航线增加,揭阳潮汕国际机场即将建成通航,梅州与珠三角、长三角、海西区以及世界各地的时空距离将从整体上大大缩短。梅州将直接融入珠三角“3小时经济圈”和粤东城市“1小时生活圈”。

(二)资源优势

    梅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全市各类矿产潜在价值5000亿元以上。主要有铁、钒钛、锰、锑、稀土、铀、煤、石膏、石灰石、温泉,矿泉水等,铜、铅、锌、金、银、铀等金属矿及膨润土、珍珠岩、叶腊石、陶瓷土等非金属矿仍具找矿潜力,其中稀土储量居广东第一。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达213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00亿千瓦时,是广东重要的电力生产输出基地。

(三)生态优势

    梅州有自然保护区51个、森林公园65个、风景名胜47个,生态公益林达到635万亩,森林覆盖率全省第三,是广东的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地。全市建成5A级的雁南飞,4A级的雁鸣湖、灵光寺、叶剑英纪念园、客天下等一批重点旅游景区,梅州土地资源丰裕,500万亩25度以下可开发山地仍有一半尚未开发利用。

(四)产业优势

梅州产业特色鲜明,初步形成烟草、电力、建材、矿业、陶瓷、电子信息、机电制造等优势产业,正在全力培育发展新型特色工业、旅游先锋产业、精致高效农业、特色文化产业、健康养生产业和现代物流业等绿色现代产业。

梅州汽车零部件生产在广东有较长的生产历史,现有近百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和10多个产品系列,拥有3家技术开发中心和51项专利,美国卡莱轮胎、德国BPW车轴、台湾井得电机等一批知名企业陆续落户梅州,强华电机、梅工齿轮等本土汽配企业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产业配套完善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链。

目前,我市已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8个,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个,省级研究开发中心19个,建立了广东威华和广东天诺民爆2个博士后科技工作站。

全市先后建成2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和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特别是正在开发建设的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区,规划面积47平方公里,首期4.03平方公里开发基本完成,二期中10平方公里开发建设加紧推进,园区道路、供水、供电、医疗、卫生、教育等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战场。

全市上市公司达7家,上市公司总数在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居第六位。

梅州是全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水果、优质粮食、高品质茶叶、高山茶油等八大产业初具规模,特别是梅州金柚、油茶、有机茶、有机蔬菜声名远扬,种植面积达300多万亩,发展绿色、有机、健康农业前景广阔。

(五)人文优势

梅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千年客家的深厚人文积淀,是全球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既是客家人南迁的最后落脚点,也是明、清以来客家人衍播四海的主要出发地。这里崇文重教、人才辈出,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誉,造就了宋湘、丁日昌、丘逢甲、黄遵宪、张弼时、叶剑英等一大批光耀中华的历史名人,是全国第五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辛亥革命以来,这里孕育了23名两院院士、227名大学校长、474名将军。梅州是全国的重点侨乡,旅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330多万人,分布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清以来,由梅州迁徙到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客家后裔达上千万人。梅州历来崇文重教,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较高,现有262多万劳动力中,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近百万人,劳动者的就业技能普遍较强,可利用劳动力资源充裕。正加快推进省市共建全省劳动力资源开发示范市和山区职业教育基地工作,加紧建设4所万人、65000人重点技工(职业)学校,还结合产业发展、企业用工的需要,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校园(区)合作”,为企业提供高素质和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梅州民风淳朴,社会秩序良好,是广东社会治安最好的城市,群众社会治安满意度连续13年超过90%

 

三、产业合作方向

(一)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摩托车及汽车零部件、电气装备、农用机械等装备制造业。以发展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整车生产企业为目标,着力提升电机、柴油机、车桥等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水平,把梅州建设成为粤闽赣地区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基地与配套中心。大力发展精密铸造,着力形成以铸造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巩固提升机械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大型水电、风力、智能电网发电装备制造产业。

(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以高端电路板、电子元器件、电声器材和通信设备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建成广东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国家级电声产业基地。加快打造全省重要的高端电路板生产基地,大力扶持新型电子元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发展数字化电声产品、TFT新型平板显示器和3C融合产品为重点的高端数字家电产品。鼓励发展电子商务、软件开发等现代信息服务业。

(三)新能源。积极发展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光伏、核电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依托梅州机械装备的产业基础,大力推动梅州风电场建设,发展风力电机零部件、风电成套设备、风电场安装服务等风电设备。

(四)新材料。重点发展金属新材料、特种材料、环保节能材料等新兴材料产业,推动石英石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集热产品生产,打造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加快培育LED外延设备、大功率封装设备和灯具等新光源产业;积极发展节能服务、环保服务与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优先发展环保装备和清洁生产产品制造业,在电子信息材料、磁性材料、高性能材料、特种陶瓷材料、环保型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五)新医药。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疫苗、诊断试剂、新药开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依托南药资源,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梅州中药品牌,加快发展现代中药产业。

(六)电力行业。围绕打造全省电力生产基地的目标,发展清洁火电、绿色水电、内河核电、风电等能源项目,以及水泥企业余热发电项目。

(七)水泥行业。围绕打造全省重要的绿色建材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旋窑水泥、彩色硅酸盐水泥、精细化工深加工等,加快形成2000万吨水泥熟料生产规模。

(八)矿业。以规模开发、集约经营为方向,重点发展稀土规模化精深加工,打造全国知名的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以铜业为主,开发钼锑铅锌采选业为辅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以铁矿采选及铸造加工业为主,发展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

(九)陶瓷行业。以高端化、品牌化为方向,整合瓷土资源,开发高档工艺陶瓷、日用陶瓷、建筑陶瓷、特种陶瓷等产品,打造全国知名陶瓷产业园,打响“中国大埔瓷都”品牌。

(十)酿酒行业。提高五华长乐烧、梅江磊花老窖、蕉岭南国白珍珠、兴宁珍珠红、大埔三河坝等本地传统名酒生产规模和品牌效益,加快酿酒产业化步伐,打响梅州高档白酒和客家娘酒品牌,打造广东省米香型白酒生产基地。

(十一)旅游产业。依托梅州秀美的青山绿水、独特的客家风情和丰富的客家美食等资源优势,推进民间资本大力参与项目和商品开发,引进战略投资者对平远五指石、蕉岭长潭、大埔西岩山、五华热矿泥、丰顺千江温泉等景区进行深度开发,策划婚礼殿堂、生态放生区、野生动物园、乡村高尔夫等项目,积极发展星级酒店、汽车旅馆、娱乐场所和动漫科技主题公园等旅游配套产业,大力发展具有寻根寻祖、名人名居、探奇探秘的特色旅游产业,加快打造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梅赣龙客家文化生态旅游圈和梅潮汕山海文化生态旅游圈。

(十二)绿色现代农业。以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导向,依托水果、茶叶、油茶、南药、优质稻、蔬菜、烤烟、畜牧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名贵树木、高值兰花、用材林、生物质能源、毛竹等特色种养业。大力发展肉类加工、果蔬加工等客家风味食品,推动金柚产品的研发利用,扩大金柚系列加工产业的生产规模,打响梅州金柚、脐橙、有机茶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同时,利用现有的果园、茶园等基地,建设集物质生产、绿色消费、休闲游乐于一体的农业旅游景点。

(十三)商贸物流金融服务业。以揭阳潮汕国际机场、梅县机场和日益发展的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形成的交通网络为依托,建设集航空、陆路物流、海关保税、国际贸易服务、快件服务、展览展示、金融服务、商务旅游等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中心。发展大型商贸连锁经营商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建设钢铁、成品油储备、原燃材料、服装、农副产品等商品交易中心,打造辐射粤闽赣的梅赣龙特色农产品物流圈、原燃材料集散基地和工业物流中心。引入战略投资者、风险投资基金、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设立村镇银行和信用保险公司、担保公司。

(十四)特色文化产业。依托优美动听的客家山歌,绿色健康的客家美食,包容开放的客家围龙屋、风光秀美的客家古村落等客家文化资源,推进客家文化有形化、市场化,积极开发传媒出版、动漫游戏、影视制作、音乐创作、广告设计和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产业,着力引进国内知名大学、高等职业院校在梅州设立分校或新建学校,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城。

(十五)健康疗养产业。利用优美的环境疗养因素、物理养生因素及特色医学手段,瞄准国际游人、白领精英、老干部、华侨等高端消费人群,大力发展养生产业新业态,重点发展国际体检中心、高端医疗中心、中医调养中心、生态保健中心等健康疗养项目,打造全国知名的保健休闲养生度假城。

(十六)基础设施和城市经营项目。通过合资合作和BOTBTT和特许经营等方式,鼓励投资城市人居环境综合开发、道路交通、城市新区开发建设、城乡环保设施等项目,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建设粤东北区域中心城市。

 

四、投资优惠政策

(一)收费优惠政策

——收费减免。除国家和省规定必须征收的税费外,对来梅投资的中央企业,在项目立项到投产后五年内,一律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

——用水优惠。在市级工业园区企业用水最高不超过1.2/立方米(不含排污费)。

——用电优惠。在市级工业园区内工业用电电价按省物价部门批准的目录电价执行。在财政的扶持下,企业在缴纳生产环节税收的次年11日起三年内,在适当数额的总额内,市财政每度电给予0.05元的补贴。

——实行社会保险费补贴。企业投产后三年内,企业招用员工并与劳动者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已办理参保手续的企业员工给予个人缴纳部分每人每月40元补贴;给予企业缴纳部分每人每月20元补贴。

——提供免费交通。在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区投资的企业,其员工可免费乘坐往返园区至梅州城区(梅县县城)和兴宁、五华、丰顺城区的专线车。

(二)财税扶持政策

在梅投资中央企业除享受国家及省规定的各类税收优惠政策外,还可享受如下财政激励政策:

——鼓励固定资产投资。央企新建或扩建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亿元以上的,按固定资产投资净值,可在投产当年享受固定资产5-20%的配套扶持资金,用于贴息及降低投资成本。

——支持科技创新。新建企业在开始缴纳生产环节税收的次年连续3年内,按当年入库税金市本级留成部分的80%,享受财政专向性扶持资金,用于扶持企业开展技术研究与开发、科技成果转化、节能减排、抵消运输成本等。对央企对接合作项目所购置的进口设备,做好相应税收优惠措施的政策指导、通关便利等工作。

——强化金融支持。将央企投资项目纳入全市年度银企合作计划,保证每个项目至少有一家以上银行专门与其对接,帮助项目单位落实金融需求。开辟央企对接合作项目贷款“绿色通道”,协调银行适当增加贷款额度、放宽企业贷款抵押担保条件。引导金融机构加强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为央企投资项目量身提供包括信贷、债券、信托、基金、保险等多种综合工具相融合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高成长性和上市意愿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扶持,对挂牌新上市的企业,市政府给予奖励300万元。

(三)土地使用政策

对央企项目所需用地,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预审报批、优先供地。项目用地采取招拍挂方式按国家最低限价挂牌净地出让,出让期限50年。对央企用地按照通水、通电、通邮、通路、通宽带、通有线电视、通移动信号,土地平整等“六通一平”标准供地,并做到专人负责企业用地报批、供地相关事宜。

(四)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实行“一个中心”服务。行政服务中心是政府对外来投资者集中服务场所,本着便民、高效、廉洁、规范为宗旨,采用敞开式对外服务,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联合办理制等报务制度,为来梅投资者提供全程服务、优质报务。

——实行“一条龙”审批。对来梅投资的中央企业实行绿色通道办理制度,由行政服务中心组织协调相关部门联合审批、集中办理。凡是符合产业政策、环境保护要求、材料齐全的项目,即到即办;不予批准的,须向申请者书面说明具体理由。

——实行“一个窗口”受理投诉。市外商投诉中心和市政务投诉中心设立投诉电话,每天24小时值班,做到“当天接诉、当天处理、现场解决”,情况特别复杂,一时处理不了的案件应向投诉人书面解释,并明确告知解决时间,努力为投资者提供全程式、全方位、“保姆式”的个性化服务。

——实行“一个口子”收取行政规费。需缴交的行政事业性规费及经营服务性收费,由市行政服务中心统一收取和上缴财政。

(五)其他服务政策

——提供人才保障。对在梅投资中央企业引进的各类高层次人才按照《梅州市加快引进优秀人才的若干规定》给予奖励。梅州市内高校和职业(技工)学校可为央企定向培养员工,毕业生优先支持央企,以满足央企用工需求。——设立企业突出贡献高级人才奖。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设指标用于央企职工住房建设。

——给予投资者子女就读便利。来梅投资中央企业的股东、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其子女要求在梅州境内公办学校读书的,由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安排,按意愿安排在公办学校(幼儿园)就读,不收取任何名义的赞助费、借读费、择校费。

 

五、省级以上工业园区

(一)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

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是穗梅两市合作共建的,两次竞得省产业转移扶持资金共10亿元的产业转移园区。园区位于梅州市区西南部30公里,梅揭、兴畲2条高速公路和广梅汕、梅坎2条铁路交汇处,距梅县机场和在建的揭阳潮汕国际机场约半小时和50分钟车程。园区以“生态园区、工业新城”为发展定位进行高标准规划。工业新城总体规划面积约47平方公里。其中,生态园区是工业新城的核心区,规划面积约2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以汽车零配件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和以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分3期建设:在2009年底前完成首期4.03平方公里开发;2012年完成约14平方公里的开发;再用35年的时间完成余下区域的开发。目前,首期开发基本完成,实现了“三通一平”,完成了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二期中10平方公里开发加紧推进。现有进园企业85家,投产、试产企业34家。

(二)梅州蕉华工业园区

广东梅州蕉华工业园区是省级开发区,位于梅州市北端,地处粤赣闽“金三角”地段,园区总面积26.04平方公里,首期规划面积为12.04平方公里,土地全部是国有土地。 205国道贯穿其中,天(津)汕(尾)高速公路在园区南北部1公里处均设有出入口,规划建设中的梅州至鹰潭铁路货运站距园区约1.5公里。园区分为北部工业区、中部综合服务区、南部大项目储备区及东部生态旅游区。园区内中学、小学、幼儿园、医院一应俱全,供电、供(排)水、通信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园区的发展定位是:努力建设梅州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北翼极核,重点打造以环保加工制造企业为主体、以生态休闲旅游为特色、集群生产、辐射粤赣闽边区、内需导向的绿色现代生态工业新城。

(三)梅州经济开发区

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是199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核定面积7.06平方公里。开发区位于梅州城区西南部,距205206国道、广梅汕和梅坎铁路梅州站、梅揭和梅河高速公路梅州出口、梅县飞机场仅10分钟左右车程,园区内有梅坎铁路及广梅汕铁路的散货场和集装箱货运场,可以承办公路、铁路和海运的联运业务。开发区主要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和轻工制药等产业,目前,园区已集聚电子信息类企业40多家,机械制造企业15家。2010年,开发区实现工业产值近30亿元。

(四)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

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由兴宁市人民政府与东莞市石碣镇人民政府共同兴建,于20057月规划,20069月被广东省政府认定的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园区位于兴宁市城区西北部,距市区5公里,毗邻梅河高速、兴畲高速兴宁出入口和广梅汕铁路兴宁客、货运站,距建设中的济广高速出入口仅1公里,至广州、东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约3小时车程,至汕头约1.5个小时车程,至梅县机场和在建的潮汕国际机场约1小时车程。园区总体规划6000亩,开发面积达3100亩,分为南、北两区,北区重点发展汽车零配件,南区以机电装备为主、兼顾其他行业的发展。目前初步完善了水、电、路、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承接能力不断提高。现有进园企业35家,已投产22家。

(五)梅州高新区梅县(扶大)园区

梅州高新区梅县(扶大)园区是20033月经广东省批准(粤府函〔2003100)成立的高新区。位于梅州城区近郊,规划面积18.8平方公里,首期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园区交通方便,距梅州火车站5.8公里,距梅州飞机场5.6公里,高新区出口与梅河高速公路、梅揭高速公路、天汕高速公路出口连接;205国道在区内穿过。区内东西、南北主干道己形成,电力、通讯线路到位,供水、排水工程不断推进。至2010年底,已引进企业57家,已建成投产44家,解决5000多人就业。

(六)五华经济开发区

广东五华经济开发区于199211月设立,1995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确立,位于五华县的老县城——华城镇,是梅州通往广州、深圳、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咽喉要冲,广梅汕铁路、205国道、梅河高速公路横贯其中。区内有著名的省级保护文物长乐学宫、狮雄古塔等名胜古迹,热矿泥山庄、七目嶂自然生态保护区远近闻名。园区重点发展电力器材、制帽、陶瓷、果蔬饮料等产业,着力打造集科、工、商、贸、旅游于一体的充满活力的粤东明珠。园区建成区面积1.8平方公里,已形成中心城区、金河商住区、高塘商贸区等5个小区,吸纳人口2万多人。目前,园区已有50多家企业基本建成投产。

(七)丰顺经济开发区

丰顺开发区是成立于1995年的省级开发区,位于丰顺县城南端,榕江北河两岸,区内广梅汕铁路,汕梅高速公路(连广汕、深汕高速)206国道和省道224线纵横贯通,交通便利,距即将通航的揭阳潮汕国际机场仅30分钟车程,距汕头港仅一小时车程。园区规划总面积625公顷,分为综合商住区、旅游渡假区和工业园区等三个功能区,区内现有企业177个,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7个,从业人员近3万人。园区以构建现代化工业区、综合旅游区和花园生态城区为总体发展目标,将开发区规划建设为布局合理,结构清晰,工业发达,交通便捷,商贸繁荣,基础设施齐全,生态景观优美,生活方便舒适的特色经济开发区。

 

梅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

联系部门:外商投资促进科

联系人:杨晓华 科长

电话:+86-753-2255153      传真:+86-753-23968322258209

邮箱:mzswzk@21cn.commzyxh@sina.cn   网址:http://www.mzboftec.gov.cn/

上一页:肯尼亚风电项目
下一页:湛江市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185号广东机械大厦12楼 电子邮件:APGEI@163.net
电话:020-38863542 传真:020-38847360
Copyright @ 2004-2008 APGEI,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732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