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案例】
如何把“财富”当作“精神”?
文:牛根生
【评论:财富可分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种,前者是有限的,也是有价的,而后者却是无限的,也是无价的,作为财富创造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物质财富相对比较容易获得,而精神财富虽然难以获得,但却是人生最宝贵的,也是财富的最高境界。】
什么叫“和谐”?“和”者,左边是“禾”,右边是“口”。“禾”代表粮食。人人口中有饭吃,才是“和”。“谐”者,皆言也,左边是“言”,右边是“皆”,人人都能说话才是“谐”。
前者属于物质层面,后者属于精神层面,合起来就是:经济宽裕,政治民主。
反过来,没有饭吃,就会打仗,于是无“和”可言;不能说话就会反抗,于是无“谐”可谈。
国家为什么要倡导“和谐”?因为社会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不和谐因素。一边有富豪一掷千金大摆“黄金宴”,另一边却有民工讨要工钱上演集体自杀;一边的学校盖起高楼一座又一座,另一边的学校伤痕累累的土屋在风雨中飘摇;一边是奔驰、宝马、夜总会,另一边是牛耕、驴拉、贫民窟;一边有人贪赃枉法、雁过拔毛,另一边有人蒙冤受屈告状无门……
这些不和谐的因素不消除,有钱人跳得再欢,也如同地雷上的舞蹈、柴草上的烛光晚宴,随时都有炸窝的危机。
回想80年代,由于“雷锋叔叔不见了”,所以我们大声呼唤雷锋精神;90年代,因为见死不救太多了,所以我们一再召唤见义勇为。
什么又叫“财富精神”?一个人挣了一千万元,却把钱用在个人的吃喝玩乐上,这叫做只有“财富”没有“精神”;李嘉诚是中国第一富人,为公益事业累计捐款多达50多亿港元,但他自己只戴26美元的一块手表,这叫做既有“财富”又有“精神”。
财富本身没有精神。财富只有到了有精神的人手里,才会体现出“财富精神”。
中国企业家为财富的引领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财富精神”?企业家是经济领域的“战士”,财富就是他们战斗的“武器”。
因此中国企业家的财富精神应该分为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为企业而战,要做到“有福同享”;第二个境界,为国家而战,要做到“忧国忧民”;第三个境界,为人类而战,要做到“与天同乐”。先说第一个境界:有福同享。这个境界是一个最原始的境界,是一个企业家必须具备的起码的财富精神。
拥有这种精神,企业有可能做大;没有这种精神,企业多半做不大。“有福同享”的主要对象是和你一同打天下的企业员工。此外,还包括与企业命运息息相关的三种人:股东,消费者,合作伙伴。
佛经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却是笔者的经营哲学。这世界上挣了钱的有两种人,一种是精明人,一种是聪明人。精明人只进不出、只聚不散,他挣一百万,100%归自己,然后他的手下没有积极性,下一次挣回来的就只有八十万。聪明人有进有出、有聚有散,他挣了一百万,分出50%给手下人,结果,大家一努力,下一次挣回来就不再是一百万,而是一千万!即使他这次把70%分给大家,自己只拿30%,也足有三百万。
再下一次,大家打下的江山可能就是一个亿。这就叫多赢。独赢使所有的人越赢越少,多赢使所有的人越赢越多,这就是“精明人”和“聪明人”的差别,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在蒙牛有人总结了“五个不如”:住房不如副手的阔,轿车不如副手的贵,办公室不如副手的大,工资不如副手的高,股票捐献了以后不如副手的多。同时具备这“五个不如”的,全中国的老板大概也只有笔者一个。一个人要想生存得好,不见得只想着自己就能活得好,现实往往是,越是站在别人的立场想问题、越是给别人带来尊重和利益,自己就活得越好。奋斗了这么多年,笔者领悟到一个真谛:人与人最本质的关系就是“交换”。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如果他足够聪明,即便只是从扩大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也得达到“财富精神”的第一个境界:“有福同享”。
再说中国企业家“财富精神”的第二个境界:忧国忧民。
有一个观点偏执的认为:“忧国忧民”是知识分子的专利,企业家只是利益集团的代表者,配不上“忧国忧民”。然而,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如果一个社会的市场主体居然都不配忧国忧民,那我们不知道社会进步的力量到底在哪里。是的,社会上的企业千千万万,作为企业的负责人,是有不少投机者,但全世界撑起民族脊梁的,最终靠的还是企业。
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那么企业家的较量又在于什么呢?在于智慧,也在于精神。
最后来说中国企业家财富精神的第三个境界:与天同乐。
这里的“天”,就是全球。“与天同乐”的财富精神,就是追求超越国界的和谐,这是“超和谐”。
当我们的企业走出国门,成为跨国企业的时候,就不能讲一己之私、一国之利,而要把他国消费者当作本国消费者,他国利益当作本国利益,就要追求这种“超和谐”。
综上所述,我们讲了中国企业家财富精神的三个境界:一是“有福同享”,为企业而战,追求“小和谐”;二是“忧国忧民”,为国家而战,追求“大和谐”;三是“与天同乐”,为人类而战,追求“超和谐”。
哲学上有两大基本思考,一是源头思考,二是终极思考。源头思考后我们会发现,人这一辈子,生是不能选择的,死却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因此,既然“哭着来”,一定要“笑着去”;终极思考后我们会发现,“把死想清楚了,你就会活得明白”。笔者是一个曾经做过跳楼准备的人,所以,笔者认为:人留不下永久的财富,但可以留下永久的精神,这就是“如何让财富长出精神”的终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