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阻止国企进一步私有化 避免中国版“苏东剧变”

目前中国的国企和私企相混合的状态是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要求不允许国企和党的领导制度的长期存在。所谓“混合所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客观上只能是一种过渡的需要。如果我们不为国企和党的领导做长期考虑和打算,那么中国版“苏东剧变”事件的发生就是必然的。作者黎亚彬认为,中国只有重新确立出一种以按劳分配为基本特征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才能避免国企的进一步私有化,才能避免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党的领导彻底垮台失败。这一观点值得理论界参考。

在今日中国,再没有比国企改革的问题更重要了。这攸关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预示未来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前途,从根本上决定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希望,与我们每一个人今后的生产与生活都密切相关。所有中国人都有权利、有责任、有义务就国企改革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努力和思考。

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有一个最基本的共识,就是中国绝不能走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为此,绝不能让所剩不多的国企进一步私有化。国企代表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最后一点基础和希望,如果国企被彻底消灭了,那么社会主义的希望也就彻底玩完了。国企的进一步私有化,代表着中国进一步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

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雇佣特征,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是以贫富两极分化为基本特征和要求的。在这种生产方式下,没有贫穷困苦的劳动者就没有勤劳能干的雇佣工人,从而就没有任何资本主义的生产与发展。西方国家的所谓“养懒汉”、“福利陷阱”现象,其本质就在于此。这样,一方面是资本家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地位,必须想方设法的确保劳动人民的普遍贫穷;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对自身和社会现状的严重不满与抗争。这就是残酷的阶级斗争。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科学技术日趋先进与发达、资本之间对利润的不懈争夺,阶级斗争将日趋激烈,社会矛盾日益深化。当今世界的各种乱象,比如欧美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中东乱局、泰国民主动荡、埃及政治暴乱、乌克兰国家的分裂等等,在本质上都是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导致的一种必然结果。这种恶果一旦爆发于中国,那是不可想象的!

资本主义的这一切问题并不是什么秘密。早在建国前,中国人民就是为了建立一个可以避免资本主义这些问题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然而,自新中国建立以来的65年里,中国不但没有建成社会主义,反而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复辟。以国企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没有建成,反而出现了如何避免国企进一步私有化的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国企的这种戏剧性大转变的?毫无疑问,这种转变,是伴随着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态度和希望的转变而转变的。经过了改革前30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人民对社会主义从无限的希望,变成了无限的迷茫。风风火火、轰轰烈烈地干了近30年的革命,人民群众却几乎一无所有,生活极尽乏味、清苦和灰暗。人民已经深刻地认识到,那种全民所有制计划经济的生产方式根本实现不了任何的社会主义。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人民得到的不是幸福和富裕,而是贫乏和痛苦。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是有着深刻民意基础的。

显然,人民群众对以国企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失望,就是国企私有化的最根本原因和最坚实基础。人们不禁会问:既然以国企为基础的那种社会主义是不现实的,那为啥还要坚持国企呢?显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国企如果没有别的选择,私有化就是其唯一必然的结果和结局。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现在,一些极左人士固守国企的社会主义实现方式,否认其存在不足,而把改革前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归咎于修正主义。他们主张回归“毛泽东主义”的思想路线,回到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制度,认为依靠“毛泽东主义”及“兴无灭私”的文化大革命可以实现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显然,这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的教条主义,是一种极不科学的左倾冒进思想的表现,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求,也不符合人民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思路是行不通的,是毛泽东时代一切错误和失误的主要根源。这种极左思想对社会有害无益,根本不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与生活需要,不可能让社会主义重获人民群众的支持,从而也不可能阻止国企私有化的进程。

还有更多人从经济发展和民族主义的角度来为国企辩护。他们除了两个不否定:对毛泽东和国企的社会主义不否定、对改革开放不否定之外,同时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如果有国企和党的领导为核心,则可以确立出一种“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来,让中国可以在对外开放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有效应对国际资本的竞争,延续改革以来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制度和局面。其实,这明显只能是一种一厢情愿。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决定一切的不是党和政府的某种美好政策和愿望,也不是政权的强制力量,而是资本追逐利润的规律和要求。在一定条件下,如果党和政府要维持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满足资本对利润的各种要求,从而国企与党的领导制度,以及其他一切相应的社会制度、上层建筑都会因此而逐渐演变,最后变为纯粹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社会。显然,改革开放以来,国企私有化的历史和现实都是这样实现的。除非消灭资本,否则资本的这种作用就是无时不刻、无孔不入的,甚至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资本的利益要求与国企和党的领导制度无疑是矛盾和对抗的,无论国企和党的领导怎样为资本服务,资本最终都是要消灭国企和党的领导的制度、地位和作用的。这种中间特色派的主张对于国企私有化来说,无异是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推动作用和效果。也就是说,现在还可以避免的中国版“苏东剧变”,很可能因这种对资本的“绥靖政策”而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可避免的客观必然。

显然,根本的难点与关键在于,国企无法有效取消和替代私有经济的发展。而如果公有制企业无法逐渐消灭和取代私有制企业,那么私有制企业就会逐渐吞并、蚕食公有制企业。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要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一旦让国企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发展开来,那么中国就又变为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制度,毛泽东时代的社会故事就又会重演。这显然是大多数中国人民说不愿意看到的!改革前27年的社会实践已经告诉我们,毛时代的经济制度是存在问题和弊端的,要不然也不会有修正主义的不断产生,不会有改革开放的出现,不会有国企私有化的问题了。

因此,避免国企私有化,避免中国踏入资本主义的火坑与泥潭,关键是要重新确立一种可以避免毛时代经济制度弊端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可以有效解决当前中国所面临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政治问题,可以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战胜私有企业,从而逐渐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目标和理想。只有确立出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从而使社会主义变得现实、可行、科学、有效,让广大的人民群众真正看到社会主义优越性,从而强烈支持社会主义,那么现有的国有企业才能避免被进一步私有化。

那么,毛时代的经济制度存在什么弊端?真正科学有效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什么?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毛时代那种全民所有制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所以失败,关键在于其无法实现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社会主义原则、目标和要求:按劳分配。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弊端的积极扬弃,资本主义各种弊端的根源在于雇佣劳动,也即按资分配。因此,社会主义要扬弃资本主义的弊端,取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就得建立一种没有雇佣劳动的、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全民所有制计划经济的生产方式符合马克思的设想,却无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目标,这就是毛时代的经济制度的弊端之所在。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设想是通过没有商品和货币的全民所有制计划经济的方式,去实现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目标。但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任何的科学技术和方法、手段都无法科学准确地计量出社会生产中每个劳动者的具体劳动量是多少,从而也就无法实现按劳分配。全民所有制计划经济的生产方式适合于按需分配,却根本无法实现按劳分配。正因为如此,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根源于没有实现按劳分配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人们总是想通过实现按需分配的方式去解决。显然,毛泽东时代的几乎所有左倾错误、问题和事件基本都是出于这样的一种原因和思路。很遗憾,这种不会走就想跑的左倾冒险机会主义是不可能成功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人民公社化运动等等,在实践中往往都是得不偿失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全民所有制计划经济根本就不是可以实现按劳分配的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最基本要求就是按劳分配,没有按劳分配就没有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必须首先实现按劳分配,必须首先实现可以实现按劳分配的生产方式。按劳分配是劳动成果归劳动者自己所有;按资分配是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这反应到企业制度、所有制关系上,就是企业的所有权归谁所有的问题。资本主义的按资分配就是企业的所有权归生产资料的提供者所有;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就是企业的所有权归企业的劳动者所有。

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所有权名义上是归全体劳动者所有,实际上由于所有者的范围过大,导致劳动者的所有者权力被虚无化,在人们惯性的“谁投资、就归谁所有;国家投资的企业归国家所有”的资本主义按资分配的逻辑下,演变成实质上的资本主义按资分配的生产方式。显然,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生产方式在实质上不是社会主义的,而是资本主义的,它遵循的是资本主义按资分配的逻辑原则,其所有权不是归企业的劳动者所有,而是归企业的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即“资本家”所有。国企的生产方式是一种雇佣劳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不是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的生产方式。

其实,按劳分配对劳动者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直接明显的。劳动者据此可以获得极大好处:只要劳动者自己原意,就可以随时参加任何的社会生产,同时即可得工资收入,也分享生产利润,还有相应管理权力。一旦如此,人民的贫穷与失业问题可以彻底解决,社会的贫富差距现象得以消失,共同富裕目标得以实现。一旦劳动者真正拥有了按劳分配的这种社会主义的条件与方式,那么劳动者就不会再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就可以得到真正、彻底的消灭,从而也消灭了阶级,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现实中的人们往往以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方式和思路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以为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就可以达到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目标。其实,在私有财产和产品交换无法消灭的前提下,不去实现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目标,单单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无效、无意义的。社会主义的目标不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而是按劳分配,是消灭雇佣劳动关系。如果不能实现按劳分配,那么劳动者的生产与生活需要问题就很难解决,劳动者就存在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愿望和需要。与此同时,由于私有财产无法消灭,私有财产可以很容易转化为私有生产资料。当原意出卖劳动力者和拥有大量私有财产者结合在一起,就可能重新产生资本主义的私有雇佣经济,最终会导致社会主义大厦的垮台失败。毫无疑问,20世纪末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垮台失败的根源就在于此。

因此,在当前中国的条件、环境下,要想避免国企的进一步私有化,避免社会主义最后一点基础、条件的消亡,就必须确立出一种可以真正科学、有效地实现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目标的生产方式。一旦人民和社会认识到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现实、有效、科学的,对于人民群众有着无比巨大的好处和利益,那么国企就可以避免进一步私有化的命运,党和国家就可以把国企改革的目标重新定位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目标。

新的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可能不再是国有企业方式,但必然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和前提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不止全民所有制这一种,集体所有制也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形式之一。因此,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虽然不是发展和壮大国企,却可以保证国企不被继续私有化。国企虽然是我们国家目前政治经济的核心与基础,但显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解决一系列现实社会问题,满足人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目标。

显然,目前中国的国企和私企相混合的状态是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要求不允许国企和党的领导制度的长期存在。所谓“混合所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客观上只能是一种过渡的需要。如果我们不为国企和党的领导做长期考虑和打算,那么中国版“苏东剧变”事件的发生就是必然的。中国只有重新确立出一种以按劳分配为基本特征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才能避免国企的进一步私有化,才能避免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党的领导彻底垮台失败。

来源:和讯网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185号广东机械大厦12楼 电子邮件:APGEI@163.net
电话:020-38863542 传真:020-38847360
Copyright @ 2004-2008 APGEI,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732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