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而下的金融世界走向终结?
有诱人的迹象显示,我们正在离开“自上而下”的世界。但这仍然只是迹象,人们能否从中获利目前仍远不明朗。
至少5年来,世界资本市场一直是自上而下驱动的。一度互不相关的不同类别资产之间的相关性仍然很高,同类资产(比如不同股票之间、或不同债券之间)的相关性也一样。
对于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掌控股权成本的企业财务主管而言,高度相关的市场令他们十分为难。基金经理要想战胜市场也比以往更加困难,因为如果所有股票都向一个方向变动,在它们之间做选择就没有意义了。
市场为何变得如此错综复杂,尚有争论的空间,但主要因素一目了然,就是金融危机以及随后的经济崩溃带来的综合风险。
尽管爆发另一场金融危机的“尾部风险”依然存在,资产往往会在这些风险出现边际变动后发生一致变化。
因此,相关性降低可能表明,市场正在回归常态。这将使基金经理重新有能力战胜市场,纠正过去5年间逐渐形成的种种异常,将资金的甘霖撒到之前得不到资金的企业头上。那么,市场相关性真的在降低么?
地缘差异已经重新浮现。危机之前,欧洲、亚洲和美国的股市完美地保持互相同步。但在过去几个月,针对不同地区分别下注至关重要。美国和日本成为赢家,而其他地区——尤其是欧元区和中国,成为输家。从资产类别来看,大宗商品现在陷入熊市,股市则大涨。二者曾经同向变动。
这种差异化显示,全球宏观经济担忧正在缓和,至少出现了些许缓和。至于个别企业,欧洲个股之间的相关性虽然大小不一,但总体上明显呈现下降趋势。
高盛(Goldman Sachs)的分析显示,各股票12个月回报率的相关性正在缓慢下降,而1个月回报率的相关性逐年创下新低。在过去几周担忧情绪的推动下,股票之间的相关性正在增强,但低于一年前同样有担忧爆发时的水平。
美国股票表现的差异化越来越大。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指出,非系统性风险(任何股票不能归于广泛市场因素的风险,例如所属行业或规模)已升至2007年危机前水平。过去一年间,人们仅靠宏观因素预测股票回报率的能力下降了三分之一。
这听起来像是自上而下的世界终结的强有力证据。只是在美国和日本之外,股市依然疲软。今年迄今的趋势是,新兴市场和大宗商品出现抛售。这种典型迹象表明,人们对市场仍为自上而下式驱动感到担忧。
基金经理也没有利用股票重新出现差异的机会来获利。芝加哥对冲基金研究公司(Hedge Fund Research)研究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权益对冲基金只上涨了5.23%,相比之下,标准普尔500指数(S&P 500)则上涨了10.6%。市场中性基金(对整体市场保持零风险敞口)仅仅上涨了可怜的2.38%。
共同基金的表现也乏善可陈。摩根大通(JPMorgan)发现,在今年前两个月市场上涨期间,活跃的美国共同基金中,63%落后于业绩基准。
这是因为,今年上涨最为强劲的股票一直是防御类股票,它们的收益与股利稳定。数年来,这些“优质”股票一直是投资者的宠儿,因为债券收益率不断创下新低,迫使投资者弃债券而买股票。
来源:英国《金融时报》